
熟悉地缘军事的人都清楚,解放军此次选择的演训位置堪称“咽喉中的咽喉”。渤海海峡作为连接黄海与渤海的唯一通道,不仅是山东舰、辽宁舰等大型舰船进出渤海的必经之路,更直接守护着京津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海上门户。演训区域北接旅顺军港,南邻烟台港,两大军事重镇形成犄角之势,将这一战略要地牢牢锁定。从官方公布的坐标来看,演习区域恰好扼守海峡核心水域,任何试图从海上逼近华北腹地的舰船,都必须经过这片被划为“落弹区”的海域,这样的选址绝非偶然,更不是常规训练的随机安排。
再看日本那边的动作,与那国岛这个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千余人的小岛,正被打造成直指东亚腹地的军事据点。小泉进次郎口中的“防御性部署”,藏着实打实的进攻野心。率先落地的03式中程地对空导弹改进型,射程已从50公里跃升至100公里,飞行速度达4马赫,六联装垂直发射系统搭配旋转式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追踪100个空中目标并精准打击12个。更值得警惕的是计划2026年部署的改进型12式岸舰导弹,射程从200公里暴涨至1000公里,10米高度的掠海突防能力,让其具备了打击沿海纵深目标的实力。日本还计划在西南诸岛构建“多点联动”火力网,与那国岛侧重防空预警,石垣岛部署反舰导弹,宫古岛变身弹药枢纽,冲绳那霸基地充当指挥中枢,这套组合拳显然不是为了“自卫”。
解放军的军演时机与日本的部署节奏形成鲜明呼应。日本宣布导弹部署计划的当天,大连海事局就发布了禁航令,从11月18日黄海南部实弹射击,到11月23日起渤海海峡长期演训,再到后续的专项任务和密集实弹射击,形成了南起南海、北至渤海的全域联动态势。这种“南北呼应、全域覆盖”的演训模式,展示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导弹可精准覆盖西南诸岛军事目标,055型万吨驱逐舰编队常态化穿越大隅海峡形成反向威慑,191型远程火箭炮凭借500公里射程和米级精度,构建起针对前沿基地的“源头打击”能力。渤海海峡的演训更是点睛之笔,这里是北方海防的重中之重,守住这片海域,就等于筑牢了京津地区的海上屏障,也让日本试图通过西南诸岛施压的算盘落了空。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访华意愿,让这场军事对峙多了一层区域博弈的意味。李在明在G20峰会期间会见中方高层,明确表达访华想法并计划派遣特使,背后是韩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苏的警惕。毕竟高市早苗刚宣称独岛为日本固有领土,引发韩国强烈抗议,日本在西南诸岛的军事化部署,同样让周边国家感到不安。韩媒明确反对韩国充当中日矛盾“调解人”,这种态度很务实——谁都不想被卷入不必要的军事冲突,更何况日本的野心早已超出“自卫”范畴。
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同样值得关注,多地民众举行示威活动,要求高市早苗撤回错误言论、辞职,反对战争与修宪。日本共产党等反对派质疑军事化政策会加剧安全风险,有识之士批评右翼势力正推动日本脱离和平主义轨道。这些声音说明,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愿意为右翼的野心买单,战争的阴影曾给日本带来深重灾难,如今右翼势力重走军事化老路,无疑是在引火烧身。
解放军的密集军演,本质上是对地区安全局势的精准回应。所谓“特殊位置”,既是守护本土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是对外部挑衅的明确划界。日本想要通过部署中程导弹构建威慑,却忘了导弹的射程再远,也挡不住反制的火力;想要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却忽视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底线不可触碰。渤海海峡的实弹射击,既是实战能力的检验,也是历史教训的铭记——甲午战争的耻辱早已刻入民族记忆,如今的中国军队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军事冒险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国际社会的眼睛是雪亮的,联合国重申遵循联大第2758号决议,多国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举动加剧地区不稳定,连日本《朝日新闻》都发表社论呼吁停止与中国无谓对抗。东亚的和平稳定不是靠某一个国家的军事部署就能决定的,更不是右翼势力可以随意搅动的。李在明的访华计划尚未成行,解放军的“落弹区”已经划出,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清晰而坚定:任何威胁地区和平的行为,都将遭遇坚决反制;任何试图突破安全底线的冒险,终将自食恶果。东亚的安全格局,从来都不是某国单方面可以主导的,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避免冲突升级,这一点,日本右翼势力该醒醒了。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