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4日
- 星期五
高市早苗在被问及台湾安全时,明确表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与集体自卫权紧密相连。这一表态不仅打破了日本历任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谨慎态度,更是自1945年战后以来,首次在公开场合中直言不讳地宣示日本可能介入台海局势。这样的言论不禁令人联想到历史上日本如何借助“存亡危机”的理由掀起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侵华战争,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外扩张的企图。
中美稀土博弈的转折,始于双方约定的“各退一步”。此前为确保供应链安全,中方实施的稀土管制让美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摆得很清楚,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超60%,精加工环节更是牢牢掌控92%的份额,美军F-35战机单架就需要440公斤稀土,近九成依赖中国供应。这种结构性依赖下,中方宣布暂停管制一年的承诺,曾让美国军工巨头松了口气。
这场清洗早有伏笔。今年9月,上任刚满3个月的李在明就已出手,一口气撤换7名四星上将,其中包括联合参谋会议主席、海陆空三军参谋长,连韩美联合司令部副司令这样的核心要职也未放过。当时外界还在猜测这是试探,如今看来不过是开胃菜。青瓦台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导火索直指去年尹锡悦的“紧急戒严令”——这位前总统曾动用军队包围国会,而联合参谋本部全程配合,没有一人提出质疑,这让军队在韩国民众心中的公信力跌至谷底。
拉夫罗夫对中俄关系的定义有三个核心原则: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以及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一说法并非首次出现,自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不结盟”就成为构建两国关系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中俄关系的当下形势。
11月10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红堡附近发生了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3人死亡,20多人受伤。紧接着,11月11日,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也发生了类似的爆炸袭击,造成12人死亡,27人受伤。这两个事件时间间隔不到24小时,且都发生在两国的政治和象征意义重大的地点,震动了整个南亚。
拉夫罗夫的缺席正值俄罗斯面临多重国际压力之际,这让西方媒体兴奋不已。不少报道迅速浮出水面,声称拉夫罗夫可能因与普京的政策分歧而被边缘化,甚至暗示其职务岌岌可危。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媒体捕风捉影的结果。外长缺席安全会议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个人,而在于涉及的军方与安全部门的职责,拉夫罗夫的缺席却被解读为内斗的信号,实属过度解读。
赫格塞思绝非空口造势,这位有过伊拉克和阿富汗参战经历的战争部长,手里攥着足以戳穿官僚体系的证据。F-35战斗机项目从最初3960亿美元的预算,一路膨胀到超1.7万亿美元的总成本,钱花得越多,问题越突出——软件漏洞频发、发动机故障不断,部分批次交付后甚至无法投入实战。福特号航母更成了“吞金巨兽”,128亿美元的预算挡不住成本超支,新装备故障让这艘号称“最先进”的航母迟迟形成不了战斗力。前线士兵盼着的装备卡在路上,五角大楼的公文却在层层审批中堆积成山,这种荒诞场景正是赫格塞思怒批的“内部溃败”。
正在加载中...
已加载全部内容
已经没有更多文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