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原创 “监控中国客户”:一本新书引发ASML“风暴眼”的背后

真假难辨:新书指控与ASML的否认提及前述的争议,其起点来自前彭博社记者迪德里克•巴齐尔(Diederik Baazil)和卡甘•科奇(Cagan Koc)合著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De belangrijkste machine ter wereld》(以下简称:新书)一书。该书试图讲述全球半导体产业以及ASML作为核心企业的关键角色,因此作者想要呈现一个“被美国拉入出口限制体系的ASML”,难免带有叙事性夸张。而在中美科技对抗高度敏感的2025年,这类带有爆炸性内容的话题非常容易被放大。

真假难辨:新书指控与ASML的否认

提及前述的争议,其起点来自前彭博社记者迪德里克•巴齐尔(Diederik Baazil)和卡甘•科奇(Cagan Koc)合著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De belangrijkste machine ter wereld》(以下简称:新书)一书。该书试图讲述全球半导体产业以及ASML作为核心企业的关键角色,因此作者想要呈现一个“被美国拉入出口限制体系的ASML”,难免带有叙事性夸张。而在中美科技对抗高度敏感的2025年,这类带有爆炸性内容的话题非常容易被放大。

原创             “监控中国客户”:一本新书引发ASML“风暴眼”的背后

书中描绘的核心情节是:ASML在2023年美荷达成出口限制协议的“过渡期内”卖出超出合约数量的DUV光刻机,并因此招致美国不满,要求ASML表现出“诚意”;而时任ASML CEO皮特•温尼克(Peter Wennink)曾提出愿向美国提供中国客户的内部情报,以交换继续为已售设备提供服务的许可。

无论这一叙述是否夸张,它的出现本身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西方内部正在试图重新构建“谁在遵守规则、谁在钻漏洞”的叙事,以匹配新的技术管制逻辑。

ASML对此的反应则非常迅速,发言人称书中描述“严重不准确”,并强调公司不会向任何政府提供客户内部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否认并非情绪化,而是合规体系的自然反应,毕竟大型跨国科技公司受制于GDPR、隐私法以及与客户签署的严格保密协议,任何主动分享客户信息的行为都足以构成法律风险和商业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并不是“突然发生”。如果将时间往前倒推,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清晰的背景因素。

首先是ASML处在新旧领导层更替期,温尼克在2024年退休,新管理层希望重新塑造品牌与政治形象,并强调公司“商业而非政治”,而任何与情报、监控挂钩的指控都会打击这一努力,因此,新书的叙述反而在政治上更敏感;

展开全文

其次,美欧正就进一步出口限制进行新一轮谈判,美国希望将更多ASML中端DUV纳入限制范围,而荷兰和欧盟内部则出现一定抵触,因为这关系到ASML的实际营收,新书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极易被政治化解读;

最后是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在2024–2025年间快速推进,无论是国产化DUV、先进封装产能的扩张,还是7nm及以下工艺的可持续量产,都让西方内部对ASML在中国的服务是否构成突破窗口产生担忧,而新书抓住了这种焦虑,媒体则进一步将其扩大。

因此,在我们看来,此事件的关注点不应停留在ASML是否真的监控中国客户这一表层,而应看到背后更深刻的现实,即当科技公司位于地缘政治冲突的中心,其行为会被外界用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新叙事就成为一种“结构性必然”。

战略困局:ASML游走在技术霸权与“合规平衡术”夹缝间

其实前述并非ASML首次处在业内舆论的“风暴眼”(例如此前其可以远程关闭光刻机的传闻就一度将其置于风口浪尖),而要理解ASML为何经常成为“风暴眼”,必须从其特殊的技术结构与全球产业位置来审视。

众所周知,ASML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企业,也不是完全受单一国家控制的工业主体,而是一个高度全球化、高度依赖多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技术综合体,而它的商业选择也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竞争,而是受多国政府政策塑造的结果。

业内知道,EUV光刻机号称“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拥有超过10多万个独立零部件、5000家左右的供应商,而其核心零件或模块则依赖美国、日本、德国等相关供应商。这意味着,ASML无法脱离美国供应链,美国对其关键部件的出口拥有否决权,这使得ASML无法在地缘政治冲突中保持完全中立。

原创             “监控中国客户”:一本新书引发ASML“风暴眼”的背后

与此同时,中国又是ASML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例如其DUV设备营收中,过去几年有40%—50%来自中国,对于一家公司而言,这显然是无法主动放弃的市场体量。因此ASML在商业层面必须维护与中国客户的信任。

其实,这之中最尴尬的还是荷兰政府,它既期望维持本国科技主导产业,又希望维护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同时也不愿破坏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换言之,ASML要同时满足三类不同的政策要求,而三者之间又经常存在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2023年美荷限制谈判中,荷兰政府的立场就是“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提出”。谈判中美国希望扩大限制范围,而荷兰企业界和商业组织则希望尽量减少损失。新书所说的“ASML多卖DUV惹怒美国”,从现有所有公开资料看,虽难以证实,但却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ASML多年来一直在遵守规则的灰色地带中寻找业务空间,而美国则希望消除这些所谓的“窗口期”。

但实际情况是,ASML在过去几年确实做出过一些“合规但不完全符合美国期望”的商业选择,例如在限制生效前加速履约、提前出货等。但这些行为本质上属于商业逻辑,而非政治逻辑。新书将其叙述为“违反协议”“惹怒美国”,其实是把商业行为政治化了。

在此背景下,新书中所谓“情报交换”式提议显得更像文学性渲染,并非真实的公司行为。而按照ASML的组织结构,公司内部工程师并不会参与客户的商业或技术战略判断,更不会收集客户机密,工程师上门维护设备时只会接触有限的工艺数据,而这些数据本身也受到双方保密协议约束。此种情况下,ASML若真有意为美国监控客户,法律风险远大于政治收益。

基于上述,从我们的角度看,ASML的否认并非简单的公关策略,而是基于其商业利益、法律风险、供应链结构与全球品牌信誉的综合评估,毕竟对于一家以“可信赖的全球技术供应商”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来说,“监控客户”这种污点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何去何从:ASML难以摆脱的三方战略价值

如上述,ASML处于“风暴眼”,并非因为它有意卷入,而是因为所有国家都希望它站在自己一边或非此即彼。原因很简单,ASML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量产EUV的公司,是先进工艺的咽喉,是产业链中无法替代的节点,而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越是关键的节点,就越容易成为政治叙事的焦点。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ASML是技术封锁体系的关键出口,其核心目标是确保7nm及以下制造工艺不会在短期内大规模扩散,而光刻机正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美国由此希望通过限制ASML,让先进技术延迟进入中国,并在时间上获得结构性优势。而在这种压力下,ASML的很多正常商业行为难免被美国鹰派视为“不够配合”。例如“出口前加速履约”或“在限制未完全生效时执行原有合同”都会被认为是规避策略。因此,新书部分内容其实是美国某些政策圈的观点投射。

而从荷兰和欧盟角度,ASML是战略资产,欧盟要求“技术自主”,ASML又是为数不多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具备主导权的企业,此种诉求之下,如果ASML变成美国政策的工具,欧盟的技术自主将成为空谈,这也是为何荷兰和欧盟一直强调“限制应由欧盟主导,而非美国要求”的原因。

最后从中国方面看,ASML是战略性供应链伙伴,其不可能放弃DUV设备,也不可能放弃与ASML的正常业务关系。事实上此前中国与ASML的商业合作一直是全球最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之一。

如上述,正因为ASML同时具有三方战略价值,其行为必然被高度政治化,任何细节都会被放大、重构、解读、甚至被当作战略论证的素材。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全球趋势,即在地缘政治主导全球科技竞争的时代,企业行为越来越无法被视为“纯商业行为”,而会成为国家叙事的组成部分。至于此次新书引发的舆论风波,无非是政治叙事强行压入技术行业的又一个典型案例而已。

写在最后:综上,上述事实可能永远无法被准确复原,但却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全球科技竞争已然进入深水区,任何一家关键企业的任何一次动作,都会被重新解释为大国角力的一部分。正如ASML,它既需要不断证明自己遵守规则,又需要维护与中国的商业关系,还需平衡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尽管其不是这场博弈的发起者,却始终是被置于“风暴眼”。

基于此,此次ASML“监控中国客户”的争议,与其说揭示了ASML的真实行为,不如说是提醒我们,未来的科技竞争将更加复杂,企业与政治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而处在这种新常态下,任何一家全球科技企业都必须在透明、合规、商业利益与地缘政治压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7147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