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启动!”11 月 24 日上午,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BEST) 主机大厅内,随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汉院士一声宣布,我国 “燃烧等离子体” 国际科学计划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发布 BEST 研究蓝图。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现场签署《合肥聚变宣言》,共同聚力点燃 “人造太阳”,向着人类 “终极能源” 迈出关键一步。
一、核心使命:2027 年实现 “能量产出>消耗”,演示聚变发电
核聚变能被称为 “终极能源”—— 模拟太阳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反应,释放清洁、无限的能量,且无碳排放、无核废料污染。此次启动的国际科学计划,直指聚变研究的 “无人区”:
- 关键目标:2027 年底 BEST 装置建成后,开展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实现聚变功率 20 兆瓦至 200 兆瓦,首次达成 “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 的里程碑(当前全球聚变实验多处于 “能量消耗>产出” 阶段);
- 核心意义:这意味着核聚变能从 “实验探索” 迈入 “工程应用”,为后续商业发电奠定基础。“就像让聚变反应自己‘燃烧’起来,不用持续输入巨量能量维持,这是发电的前提。”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解释道。
二、技术硬核:BEST 装置刷新三大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作为我国下一代 “人造太阳”,BEST 装置集成了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彰显中国聚变研究的建制化优势:
- 超高温约束技术:采用先进超导托卡马克方案,可将等离子体加热至 1.5 亿摄氏度(太阳核心温度的 10 倍),并维持长脉冲稳态运行;
- 阿尔法粒子研究:攻克聚变反应中关键的 “能量载体” 阿尔法粒子输运难题,其研究成果将填补全球聚变物理空白;
- 紧凑型设计:相较于国际同类装置,BEST 体积缩小 30%,成本降低 40%,更利于未来商业化复制。
“以前国际聚变研究由欧美主导,现在中国不仅能自主建造顶尖装置,还能牵头制定国际计划。” 参与签约的德国聚变专家马克・舒尔茨坦言。
三、全球协同:开放共享大科学平台,凝聚十国智慧
此次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亮点是 “开放合作”,打破了传统科研壁垒:
- 平台开放:我国将向全球开放 BEST 装置及多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各国科研人员可申请入驻开展实验;
- 资金支持:设立国际开放科研基金,资助高频次专家互访、联合攻关;
- 机制创新:《合肥聚变宣言》确立 “共享数据、共解难题、共同受益” 原则,避免技术封锁。
截至启动仪式,已有 12 个国家的 37 家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首批 20 名外籍科学家已入驻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参与装置调试工作。“中国的开放态度让全球聚变研究少走弯路,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聚变研究所所长安娜・洛朗表示。
四、民生关联:未来电价或降三成,破解能源安全难题
这场 “能源革命” 看似遥远,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电力供应:一旦聚变发电商业化,我国将摆脱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 100 亿吨;
- 生活成本:据测算,聚变发电的长期度电成本仅为火力发电的 1/3,未来居民电价有望大幅下降;
- 能源安全: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聚变能将彻底破解 “卡脖子” 难题,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现在建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站,每年要消耗 300 万吨标准煤;而聚变电站只需要几克氘氚燃料,就能满足一座城市的用电需求。” 宋云涛用通俗的比喻解释其潜力。
结尾:中国科技担当,照亮人类能源未来
从 “人造太阳” 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到牵头全球聚变科学计划,中国正以科技实力书写国际合作新篇章。BEST 装置的启动,不仅是我国聚变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人类向清洁、无限能源时代迈进的重要一步。
正如丁汉院士在启动仪式上所说:“聚变能的探索没有国界,中国愿意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点火者’,与世界各国携手,让‘人造太阳’的光芒照亮地球每一个角落。” 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这场始于合肥的能源探索,终将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