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的火药桶被两项法案点燃:泽连斯基提交的军事动员修正案要求扩大征兵范围,而另一项“地方政府中央化”法案则被批评者视为“架空地方自治”。哈尔科夫一名退役军官在抗议现场对着镜头怒吼:“前线缺的是弹药,不是炮灰!而基辅连地方政府的决策权都要夺走!”这话戳中了许多人的痛处——战争进入第三年,疲态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

北溪管道爆炸案的阴影正悄然渗入乌克兰的政治裂缝。德国调查组刚公布证据,指向乌克兰军方高层策划了2022年的北溪管道袭击,涉案的潜水员沃洛迪米尔却被波兰以“国家利益”为由拒绝引渡。这事儿在布鲁塞尔吵翻了天,可在基辅的抗议现场,有人举着讽刺漫画:泽连斯基一手举着欧盟旗帜,另一只手却画着北溪管道的爆炸蘑菇云。抗议者未必关心管道本身,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国际信任的流失,会让他们的牺牲变得廉价。
西方盟友的耐心正在被双重消耗。德国选择党已经公开呼吁削减对乌军援,理由直白得刺耳:“我们不能一边付着暴涨的天然气账单,一边为疑似炸毁能源基础设施的政权买单。”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对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的犹豫,更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乌克兰外交部的头上。更微妙的是美国的态度转变——军援改道北约协调,表面是“制度化支持”,实则加了层监督枷锁。这些信号被基辅的政治精英解读为“盟友疲劳”,却被街头民众解读为“泽连斯基团队正在透支国家信用”。

泽连斯基与扎卢日内的权力暗战再度浮出水面。北溪案调查文件中“乌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指挥行动”的表述,在乌克兰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尽管官方矢口否认,但反对派议员在拉达会场公开质疑:“如果军方高层能瞒着政府策划跨境袭击,我们如何保证征兵法案不会被滥用?”这话看似追问程序正义,实则把泽连斯基的执政根基撬开一道缝——当总统的权威压不住军队、地方议会和街头民意时,战争机器还能轰鸣多久?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比想象中更尖锐。利沃夫市长在示威当天发表声明,拒绝执行中央政府的“一刀切”征兵令,理由是“本地军工企业技术工人不应被送进战壕”。这种公开抗命在战时尚属首次,而敖德萨、第聂伯罗等地政府随即附和。背后不仅是资源争夺,更是对战后格局的预演:如果基辅连地方政府都要牢牢攥在手心,那些出钱出人最多的西部州凭什么继续当“输血包”?
欧盟事务部长会议下周要在利沃夫召开,可会场外的抗议横幅已经写上“入盟≠丧失自治”。布鲁塞尔那边,官员们私下抱怨:“我们刚为乌克兰争取到500亿欧元援助,他们却在为地方权力打架!”但这话只对了一半——乌克兰人不是反对欧洲一体化,而是害怕“一体化”变成基辅中央集权的借口。

战争第三年的乌克兰,站在比战场更复杂的十字路口。前线的炮弹荒可以用F-16战机缓解,但后方的信任荒却难靠外援填补。当北溪疑云遇上内部权斗,泽连斯基面临的不仅是俄罗斯的攻势,还有一场关于“乌克兰未来谁说了算”的隐形战争。眼下最讽刺的或许是:波兰以“国家利益”为由保护了北溪案嫌疑人,而乌克兰的抗议者却在为捍卫本国的地方利益对抗基辅——地缘政治的黑幽默,从来不讲逻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