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从日本引进的舰艇可供使用的年限有限,而在转交过程中,舰艇上的杀伤性武器更是要被拆除。也就是说,实际到账的只是一个“空壳”——维修动辄数千万美元,再加上新武器、设备和后勤支持的费用,似乎在用一笔庞大的预算为“破船”买单。如此一来,原本期望得到的军事增援,反而成为了财政负担。
菲律宾显然没有挑选的空间,只能在借助外力中挣扎求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防务能力不仅未能提升,反而可能沦为他国的棋子。这种看似务实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危险的赌注。
对于日本来说,向菲律宾输出老旧军舰其实是在进行一种低成本的战略投资。通过这种“旧舰赠送”的方式,日本企图将菲律宾逐步绑上“日制链”。这种战略模式的特点是利用菲律宾急需舰艇的心理,推动其完全依附于自己。
日本以象征性的1日元价格转让舰艇,真正获利的却是在改装、培训和后勤保障等方面。这不仅是清库存,更是构建前沿警戒链的有意图的战略布局。一旦菲律宾舰艇装备完成,日本自卫队能够在菲律宾进行训练与补给,进一步锁定其在南海的战略主动权。
然而,这种曾被视为“互惠”的协议,实际上意味着菲律宾的国防自主权将被削弱。面对复杂的南海局势,一旦事态升级,马尼拉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军事决策上完全受制于外部势力。
菲律宾选择“速成海军”的道路,伴随着的是难以预见的风险。规则碎片化将进一步加剧。当前东盟国家正在努力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而日本的这种做法不仅挑战了这一进程,更潜在地破坏了区域安全规则。
危机升级的风险则是另一颗定时炸弹。尽管这些舰艇的武器系统在离开日本时被拆除,但雷达、声呐和数据链等关键技术仍然存在。如果在争议海域出现突发事件,误判引发冲突的可能性极高。
菲律宾的这一选择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若这种“赠送–改装–驻军”的模式得以复制,南海区域将成为全球二手军舰的集散地,治理难度将大幅度增加。
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菲律宾迫切地需要增强海军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放弃自主性。在外力支持的背景下,马尼拉更应该警惕被动依赖带来的长期隐患。短期内增加舰船数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真正的现代海军体系需要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
如果马尼拉继续仅仅盯着眼前的“巡航次数”提升,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发展,未来所获得的舰艇可能变成财政黑洞,甚至在真正危机发生时沦为无用之物。
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决定安全和防御能力的根本因素。倘若马尼拉继续在外购武器中寻求突破而忽视建设自身的长期战略,终究只能沦为他国战略中的游走棋子。菲律宾亟需理智审视自身的海军建设之路,以便在未来波诡云谲的南海局势中,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再受到外部力量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