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环球网》报道,这次演练直面“母港遇袭”这一最严峻场景,还叠加了舰队刚出港就遭打击、成批伤员待救等多重特情,完全对标“实战中的最坏情况”。但后勤与装备部门的应对令人印象深刻:弹药补给车迅速对接舰艇,医疗兵三分钟内展开野战救护点,机械师钻进受损舱室快速排障……一套高效的“战损抢修组合拳”打出,受损部队很快恢复战斗力。这就是“预有准备”的底气。
场面震撼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母港遇袭”这一设定背后,折射出解放军极为清醒的战略判断。南部战区直面南海,看似远离西太平洋争端核心,却特意把“家门口”的军港设为被袭目标。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能把战火烧到我国本土母港的,绝非小规模冲突,而是“大战”级别的对抗。把演练预设放在最危险的地方,比任何高调宣示都更具说服力。

当前中日关系高度敏感,这场演练更如一次“实力亮底”。它既体现了解放军“料敌从宽”的思维,不低估对手,连最极端的偷袭情况都纳入预案;也展示了“备战从实”的作风,摒弃空泛推演,直面短板弱项,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练什么。这种“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的态度,比一百次口头警告更有力量。
或许有人会问:解放军现在实力这么强,何必盯着“母港遇袭”这种极端情况练?看看演练暗含的两种预设就懂了:要么是美国拉拢盟友对我实施“新八国联军”式围堵,要么是我方母港与舰队遭遇突袭。无论哪种,都不会给我们留下缓冲时间。因此,解放军练的不是“顺风局怎么打赢”,而是“母港被毁、舰队受损之后,如何逆风翻盘”。这份绸缪,求的正是绝境中的胜机。

平心而论,以解放军目前的综合实力,在西太平洋已难逢对手。即便美军整体占优,能投送到西太的兵力也有限,若在这一区域交手,解放军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但恰恰是在这样的优势下,我们依然冷静地演练“应对大战”,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清醒的信号: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我们不愿打,但随时能打。
最后,有必要给美日等国划个重点:“母港遇袭”演练绝非“秀肌肉”,而是解放军的一份“底线说明书”。倘若有人误判形势,胆敢将战火引向中国本土军港,别以为我们会被动挨打。到时候日本等近邻,大概率会先被战火吞噬,沦为自己挑事的“陪葬品”。

老话说得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解放军正用实战化演练守住“忘战必危”的底线,也希望某些国家不要触碰“好战必亡”的红线。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用实力捍卫的。这一次,解放军已经把捍卫和平的底气,明明白白摆上了台面。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