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37:1!俄乌最新遗体交换比例触目惊心,乌军战线为何还未崩溃?

这一悬殊比例并非孤例。据统计,2025年内的15次遗体交换中,乌军累计接收了15301具遗体,而俄军仅接收413具,比例高达37:1。若从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算起,乌军接收的遗体总数(20362具)已是俄军(3269具)的6倍以上。

这一悬殊比例并非孤例。据统计,2025年内的15次遗体交换中,乌军累计接收了15301具遗体,而俄军仅接收413具,比例高达37:1。若从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算起,乌军接收的遗体总数(20362具)已是俄军(3269具)的6倍以上。

按理说,这一极端失衡的比值,如果直观反映了双方战损交换比差距,乌军战线应该大范围崩溃才是。然而,现实情况却让人看不懂,乌军虽然被动,但是一直坚称自己正在大量杀死俄军,己方损失反而更小。

37:1!俄乌最新遗体交换比例触目惊心,乌军战线为何还未崩溃?

那么,俄乌遗体交换比例失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并不能反映双方的伤亡交换比。

一般来讲,作为进攻方,俄军通常能牢牢掌控战场,从容收纳己方阵亡人员;而处于防御态势的乌军,一旦阵地失守,往往被迫仓促撤退,大量遗体只能遗留在火线下。

套用最近流传的一句话:一方是从从容容收纳遗体,另一方撤退时是连滚带爬。俄军近期在红军城等地的清理行动中,仍不断发现乌军遗体,预示未来这一比例可能进一步扩大。

不过,我认为乌克兰战场上“进攻方损失更大”的常规逻辑,在当前很难被打破。传统军事理论认为,进攻方需承受更高伤亡。在俄乌战场上,有些人认为乌军损失更大,主要是基于两大因素:

37:1!俄乌最新遗体交换比例触目惊心,乌军战线为何还未崩溃?

展开全文

火力强度的根本差距:随着西方军援枯竭,乌军炮弹严重短缺,俄军却凭借国防工业全速运转,在火炮、制导炸弹数量上形成压倒性优势。特别是俄军滑翔炸弹的大量使用,使得乌军在坚守防线时经常出现被“一锅端”的可怕场景。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自杀式无人机统治下,阵地战、堑壕战的新特点:双方战线长期僵持,无人机大量使用导致战场透明化,而进攻一方往往要从掩体中走出,在进攻的过程中暴露在对方自杀式无人机的打击之下,要承受更大损失。

要知道,无人机直接撞击,或引导炮火精确打击,都会导致进攻方损失加大。另外,俄乌双方对遗体处置的态度亦折射出深层矛盾。

俄方将乌军视为“受基辅政权欺骗的牺牲者”,倾向于通过遗体交换展现“人道主义姿态”;而部分乌军人员则视俄军为“侵略者”,对妥善处理其遗体缺乏动力。这种认知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交换比例失衡。

37:1!俄乌最新遗体交换比例触目惊心,乌军战线为何还未崩溃?

尽管战场态势极度不利,乌军仍勉力维持战线,背后是多重绝望中的坚持:

首先是国土保卫战的信念支撑:即使装备落后,许多官兵仍为守护家园而战;

其次是西方支持下,乌克兰政府仍然有信心坚持打持久战。当前,乌克兰通过多次动员填补伤亡,但兵员素质和士气持续下滑;“绞肉机”式的兵力消耗,只是进一步让乌方颓势更明显,但还没有到完全支撑不住的地步。

国际博弈的最后一根稻草:特朗普政府已启动与俄秘密接触,乌克兰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的辞职,表明美对乌政策可能转向施压和谈。但正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所坦言,基辅当局难以接受美俄“私相授受”的停战方案。

37:1!俄乌最新遗体交换比例触目惊心,乌军战线为何还未崩溃?

俄乌冲突的残酷账本上,每一具遗体都是一声无声的诘问。当美国通过军火贸易和资本回流收割利益,俄罗斯凭借持久战巩固领土收益,欧盟却在能源危机和战略自主受挫中沦为“欧罗巴病夫”。

或许这场战争的走向正是:“荣耀属于乌克兰,土地属于俄罗斯,债务属于欧盟,资源属于美国”。而对前线士兵而言,15301:413的冰冷比例背后,是无数个等不到魂归故里的家庭,与一场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的消耗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7224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