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叙利亚要和美国签矿产协议
据英媒报道,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此前曾化名朱拉尼)提议,效仿乌克兰,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希望通过资源换取喘息的空间,但这种交易可能让叙利亚的未来陷入更加不可控的境地。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缓解国内危机的好办法。叙利亚的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储量位居中东第十,磷酸盐资源更是全球第十二。然而,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库尔德武装在美国撑腰下掌控了大部分石油产地,导致叙利亚本国能源供给十分紧张,财政收入急剧萎缩。如今,叙利亚还要将矿产资源双手奉上。
这样的合作,更像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未来美国企业通过所谓的“法律优先条款”,将榨取大部分利润,留给叙利亚的不过是象征性的税收。用资源换取美国态度的改变,看似解决燃眉之急,却可能让叙利亚陷入长期贫困,将主权拱手相让。
2.特朗普宣布解除制裁,让叙看到希望?
那么,沙拉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许与特朗普近期的举动有关。
近日,特朗普宣布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这是14年来美国总统首次出现立场转变,这无疑让叙利亚看到了希望。或许是为了推动局势更好的发展,沙拉抛出了矿产协议这个筹码。
换言之,如果双方达成协议,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对于特朗普来说,更是一份大礼。
特朗普又是为何突然转变态度呢?
美国与沙特、土耳其之间的隐秘盟约,或许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沙特放下了曾经对叙利亚的敌意,开始逐步恢复外交关系;而土耳其近期在叙境内的一连串行动调整,也暗藏玄机。特朗普显然是想与这两个地区大国交换更大的战略回报,以进一步增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未来的叙利亚是否能真正赢得解封后的重生机会?这背后隐藏的风险,国家利益的博弈,正一步步将它推向聚光灯下。特朗普的“善意”,是否真能转化为实质性的行动,答案似乎依旧朦胧不清。
3.特朗普的决定,真能落实吗?
特朗普解除对叙利亚制裁的声明一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一些专家看来,所谓的“松绑”执行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针对叙利亚的制裁,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撤除的。首先,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并不支持大幅调整对叙态度。有相当一部分鹰派力量认为,对叙利亚进行任何形式的让步都是不可接受的。一旦特朗普的“解封”行动涉及具体政策变化,必然会遭到这些鹰派人士的猛烈抨击。
其次,美国在叙利亚的战略布局根深蒂固。几十年来,无论是白宫、财政部还是情报机构,对于叙利亚这块中东战略要地的控制权都极为重视。叙利亚境内长久驻扎的美国军事力量,以及被牢牢控制的油田资源,都是美国手中的王牌,不会轻易放弃。
如果制裁解除仅限于形式上的“阶段性豁免”或“象征性调整”,那么叙利亚又能获得多少喘息的机会呢?从过去十余年间积累的种种经验来看,美国在全球事务上的介入向来谋求最大化利益,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一则声明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面对“雷声大雨点小”的解除制裁,叙利亚的未来依旧被不确定性的阴云笼罩。
4.特朗普对叙策略,再次瞄准中俄?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此次对叙利亚态度的转变,或许与中俄在中东影响力激增有关。
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展开对话后,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也无形中加强了对中东的影响。俄罗斯不仅积极参与叙利亚重建进程,还与德黑兰签署了多项战略协议,这些都是对美国影响力的有效削弱。
这种背景下,美国意识到,如果不在策略上做出调整,可能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特朗普的“松绑”策略出台了,以求在中东的大博弈中保住话语权。
不少专家推测,美国这一系列动作很可能是在“投石问路”,用以探测各方反应,而不是想与叙利亚真正和解。
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很难消失,不过是换个包装卷土重来。